Skip to content

評審感言

評審/蔡麗貞

信仰與文學的轉化與融合

        榮幸受邀參與第一屆「創世紀文學獎」徵文比賽審稿,被安排最後階段評分時正值學院期末趕交畢業生成績,筆者選擇用欣賞印象派畫作方式遠遠地體會每篇作品的意象,快速地捕捉原始感動,評分結果竟仍與諸位評審相去不遠,內心暗暗佩服自己的速讀功力,更為有這麼多熱情投入聖經文學創作的參賽者欣喜並感恩。

        筆者始終偏愛〈聖手普阿〉,因為驚艷作者留意到這個女性小角色,且進入上古埃及的產婆收生經驗與藥草秘方鋪陳,甚有趣。兩位收生婆中選取師妹普阿的角色,以一位同業者的口述歷史,捕捉古代產婦的冒險生產故事,從拉結的難產開始回憶,最後竟串連到馬利亞即將在馬槽臨盆的關鍵生產敘事,可謂跳越時空的精彩想像力。

        〈蒙恩的奴隸〉思維細膩,將個別的恩典故事擴大為時代背景的階級制度與傳統,窺見基督的信仰革命足以撼動整個家奴體系,乃至腓利門差遣阿尼希母回去伺候保羅的智慧。雖虛構情節,卻具說服力的劇本。古老的聖經故事配搭現代感的議題,果然是旅居注重人權、且歷經解放黑奴的美國華裔作家。

        〈驢腮骨〉題目很棒,道足參孫的野性、衝動性與爆發力。用第二個參孫的角度與語氣,反映以色列人對民族故事的這位英雄的欽羨、崇拜與惋惜。作者(參孫2)從說書人轉為劇中人,與主角(參孫1)互動對話,然後再成為信仰詮釋者,深具趣味性。「我的英雄參孫,怎麼竟成了苦囚?……在人看來,一失足會成千古恨,在神那裡,卻不是,人的失敗不會影響神的計畫。神曾說要用你救贖以色列,神說的,就必成就。神也許會暫時離開你,但不會永遠離棄你……」

        基督教文學以聖經經文為題材靈活創作,不須完全符合聖經原意的嚴謹詮釋,避免變成聖經詮釋或解經講道的文以載道。這次審稿之初不太習慣參賽者直接引用聖經故事發揮,頗有只要猜到是聖經哪段故事就知道結局的感覺,就如看電影一開始就知道劇終結局的遺憾。雖有期待上的落差,但筆者評分的底蘊仍持鼓勵性過於批判性,嘉許所有在聖經文學創作上耕耘的園丁,多位妙筆生花的作者,讓筆者賞讀過程不時露出會心微笑。

        印度某神學家指出,亞洲神學教育與本土文化疏離,完全是將西方模式強行灌輸的教育方式,他建議東南亞教會,應取材本土豐富的藝術資產,如:詩歌、音樂、舞蹈、戲劇來表達福音。筆者深表認同,基督教若要在本土生根,一定要轉換或藉助本土文學的表達。文學藝術是很好的指標,一個尚無基督教文學的地方,代表福音尚未深入人心。

        民國初年(一九一九)所完成的和合本聖經翻譯,對白話文運動影響深遠。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後,中國現代詩人、作家,在思想意識上,不同程度地受到基督教影響,在語言文字上大量借用聖經的語彙典故,魯迅曾對聖經中耶利米書所表現的文學內涵給予高度評價。其弟周作人說:「人類最高的感情是宗教感情,所以藝術必須是宗教的,才是最高尚的藝術。」林語堂認為:「宗教是對生命的崇敬心,文學是對生命的欣賞。」深願一百年之後的華人園地,信仰與文學有更深度的轉化與融合。

        敬致所有參賽者。